人与人之间最舒服长久的关系,不是勤聚会,不是常帮忙,而是恰当好处的冷淡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6:59    点击次数:202

作者:云谷师

编辑:慈怀读书会

// 兹心说 //

不难为自己,不勉强他人。

《红楼梦》中有句话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”

怎样与人长久的相处,是一门学问,更是一种通透的智慧。

太冷淡了会让人疏远生怨,太热情又显得亲近不够尊重。

唯有保持恰到好处的冷淡,彼此才会感到舒服和自在。

太过热情,

于人于己都是一场灾难

有位作家曾说:她十分害怕热情的人。

一怕将来要回馈等量的情义,让自己很累。

二怕自己习以为常,渐渐不知分寸。

老子曾言:“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返。”

关心过了头,会变成聒噪;热情过了温,会使人望而却步。

哪怕关系再好,也不能过分打扰,

没有分寸的好意,只会换来对自己,对别人的伤害。

六十年代,作家刘白羽和他的儿子都在上海治病。

但因为儿子的病情长期不见好转,于是妻子便带儿子前去了北京治疗。

由于过分担心,住在医院的刘白羽始终心绪不宁。

正在这时,巴金前来看望,看见焦急的刘白羽,他什么也没问,而是默默地坐在一旁,陪伴着刘白羽。

刘白羽有了巴金的陪伴,心下这才稍稍安定,直到接到妻子保平安的电话,脸上才终于露出了笑容。

巴金见状,于是起身告辞,刘白羽紧紧地握住巴金的手,心里十分感激。

有道是: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人人都有难言的苦。

与人相处,越是熟识的关系,越要注意分寸的把握。

尤其是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的人,都需要一些空闲,去清扫落在自己身上的灰尘。

所以好的关系,永远不是越近越好。

可以抽空聊天,有事陪伴;但不要天天见面,过度关心。

真正的体贴,永远是在朋友需要时,给他一份恰到好处的成全。

人生过半,“帮忙”点到为止,“热情”恰到好处,唯有慢一点,久一点,才能长久相处舒服。

维持恰到好处的冷淡,

是最舒适的距离

民间铁匠中有一门祖传的工艺,叫做淬火。

他们在将铁块反复捶打加热后,便会放在凉水中冷却,如此打造出来的工具就会更坚固。

其实,朋友之间的相处,也如打铁。

即需要相互取暖,也需要适当地冷却。

余华和莫言读书时曾是舍友,两人交情十分深厚。

那时他们同住在宿舍里,亲密得可以同穿衣,同床被。

后来两人在寝室创作,写累了便会躺在床上休息。

由于二人的床都靠在一起,每次躺下时都能看到彼此,一来二往间,他们总受到对方的影响,无法静下心来写作。

为此,莫言只好用一幅挂历将两人隔起来,这才顺利完成了各自的作品。

老话说得好:“熟人生处。”

再融洽的父母子女,也需不温不火,子女尊重父母的习惯,父母放手孩子的生活。

再有爱的夫妻,也应不远不近,给彼此留一点私人空间,共同生活,互有爱好。

再要好的朋友,也该不亲不疏,相互留足距离,用边界来做调剂 。

也唯有站远一点,不越界,有分寸,不捆绑,彼此才会感到安心踏实,让关系变得醇厚绵长。

真正成熟的人,

懂得把时间留给自己

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句话:“我本不善言辞,却忙于人际交往;我本喜欢独处,却忙于奔波劳碌。”

贾平凹在成名之后,有许多的人都会前来拜访。

有的人是向其讨教写作技巧,也有的人找他参加活动,还有的人找他帮忙,调动工作……

他生怕被人说他成名之后就变得骄纵,所以不敢懈怠,对谁都十分热情,每天过得极其疲惫。

为此,他先后一连搬了五次家,但每次都还是有人找上门来求助。

后来,贾平凹不幸得了肝病,在这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都用自己有病做挡箭牌,不出门,不参加任何聚会。

如此,家中才渐渐清净下来,而他,把这难得的清闲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:看书、写作、画画……

望着窗前的落叶和飞鸟,贾平凹文思泉涌,文学创作一部接着一部,奖项也一个接一个,自己也活的比任何时候都要自在。

人生海海,世间无非别人的事与自己的事。

余生漫漫,世上无非外面人和自己人。

一个真正成熟的人,就是渐渐懂得分别别人的事与我的事,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。

很喜欢一句话:“人生有三重境界:见天地、见众生、见自己。”

见天地、见众生,是能打开自己,融入繁华的世间,汇入热闹的人群。

而见自己,则是阅尽世事之后,能收回远望的视线,变“非我不可”为“一切随缘”;变“非我莫属”为“与我无关”。

随后用更多的热情拥抱自己,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。

如此便能在有限的能力之内,选择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;在余下的精力中,创造出自己喜欢的生活,把日子过得精彩且有滋有味。

兹心批注:

人与人之间,保持适当距离,才是最舒适的交往。有分寸有边界,既能相互交集,又不会彼此干涉,不烫也不凉,关系才能轻松长久。